社區治理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核心期待。截至2024年,我國城鎮老舊小區存量超30萬個,其中,60%的老舊小區存在管網破損、停車混亂等硬件問題,30%的社區老年人口占比超25%。這些小區普遍面臨“雙老化”挑戰,即基礎設施老化與人口結構老齡化并存,直接影響2.5億居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與城市治理現代化進程。與此同時,傳統物業服務的“四保”模式難以滿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。行業報告顯示,全國老舊小區平均物業費收繳率僅47.3%。這種空間服務與社區治理的雙重滯后,已成為城市治理效能釋放的關鍵瓶頸。
新大正物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新大正”)自1998年成立以來,從重慶出發,深耕全國,成為重慶首家、國內第二家登陸A股市場的物業服務企業,專注于智慧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設施的運營和管理。作為公建物業服務專家,新大正在學校、公共、航空等多個細分領域形成行業領先優勢,通過不斷深化研究客戶需求、作業場景及服務標準,讓客戶專注于主業,創造服務價值和優質體驗。目前,新大正已服務全國超過28個省(直轄市)、120多個城市。
在國家對城市治理相關政策與導向的引領下,近年來,新大正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,以其深厚的行業積淀和前瞻性戰略眼光,為老舊小區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,推動老舊小區接入專業物業服務,解決社區治理的痛點與難點,實現以黨建引領推動社區治理與物業服務的良性互動,也為社區治理探索提供新模式。
基于近30年的基層治理服務經驗,新大正提出了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需實現“三個根本性轉變”:從政府單向輸血向社區自我造血轉變、從短期改造向長效運營轉變、從單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。其核心在于構建社區經濟與社區治理的共生系統—社區經濟通過盤活閑置資源、激活服務需求為治理提供資金動力,社區治理通過優化環境、整合資源為經濟發展創造空間,形成良性循環的閉環體系。
在具體實踐中,新大正創新打造出“雙向賦能”治理新模式。
黨建引領,構建共治新格局
建立“社區黨委+物業黨支部+自治黨小組”三級聯動機制,以物業服務為主要抓手,通過組建黨員樓長、黨員管家“紅色服務隊”,重點落實“矛盾化解清單銷項制度”。依托“居民說事吧”“居民公約”“時間銀行”等平臺,推動停車位改造、防水及管網改造等民生工程落地。同時,結合常態化節氣活動,進一步增強了社區、企業與居民之間的黏性。
服務創新,激發經濟內生力
新大正服務的社區老年活動中心 構建“基礎服務+增值服務”雙輪驅動體系,定制開發“地潔燈亮+文化營造”的低收費物業服務標準。在不增加居民支出壓力的情況下,圍繞居民需求,創新“針灸式”改造、盤活社區邊角與閑置空間。如在重慶某社區打造包含老年大學、青年創客空間、社區食堂等15類場景的復合型服務綜合體,日均服務居民超500人次。依托線下場景,逐步開展社區團購、居家養老、裝修改造等增值服務,服務半徑覆蓋3公里生活圈,實現了國有資產增值與居民服務升級的雙贏。 合作運營,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老舊小區分散化、碎片化的特點,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城市肌理更新體系。按照“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的合作機制,在重慶某社區創新采用“C+EPC+O”模式(咨詢—設計—施工—運營一體化),將小區改造與公共配套服務、專業化物業服務、城市服務、閑置資產盤活、停車場管理打捆一體化運營,通過片區運營收益反哺社區治理,進而形成“改造—運營—收益—再投入”的良性循環治理局面。 數字賦能,提升治理效能 以“小切口、大民生”為導向,與政府攜手搭建首個老舊類現代社區數智管理系統,對接政府“渝快辦”平臺,構建“小區—街區—城區”三級智慧服務體系與“民生服務一張網”。集成政務服務、智慧門禁、遠程抄表、報事報修、老幼照顧、積分兌換等多種功能,實現了家門口一鍵辦事,常見問題處置時間從72小時縮短至8小時,有效解決了老舊小區管理粗放的痛點。 面向未來,新大正將持續以“繡花功夫”織補城市記憶,用“商業思維”激活社區價值,讓更多老舊小區在留住煙火氣的同時,煥發新活力